经济与管理学院源于滁州师专1985年创办的乡镇经济(职师)班,先后经历了从乡镇经济系、企业管理系、经济管理系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40年发展历程。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博士2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行业导师18人。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内涵发展新质要求,凝聚实干合力,激活创新伟力,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思政红色、经管底色、应用本色、双创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以守正创新、奋进争先的实际行动,全力打造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政治建设统领,构建基层党建质效双优新格局。坚持党建引领“强引擎”,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多维协同”党建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党建品牌与学科联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辉映”党建工作格局。院党委获评校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1--2024年度,连续四年获评综合考核优秀等次。7篇党建思政工作案例分别被省教育厅官微、人民论坛、安徽青年报等刊载推介。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党支部获评“三星党支部”,4个党支部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打造思政育人系统创新新生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大思政”工作体系,全面打造“宿舍门口的思想阵地”育人新生态,不断提高高质量学生工作水平。院团委连续5年获评“五四红旗团委”;2名学生获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1名学生获2025年度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表彰,省优秀团员、优秀大学生、优秀志愿者各1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3项,省级97项,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77项、省级805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6%以上,256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校友累计捐赠近75万元。1名辅导员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安徽省最美辅导员”;1个工作室获评“全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锚定办学定位特色,完善培养质量进阶提高新体系。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聚焦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个专业获批立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上榜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财务管理专业排名层次为B+,物流工程专业获批省级物流工程新建专业质量提升项目。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位,省级教坛新秀1位,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7项。《管理学》为学校首门国家一流课程,另有省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门,省级教材建设项目3项,省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42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3项;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社会实践课程1门,电子商务学院获批校级现代产业学院。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科技服务能级跃迁新发展。积极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依托科研团队和智库平台,提升咨政服务质量,推动科研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取得突破。牵头申报获批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新增获批数字金融与产业创新校级研究团队和区域发展与地方治理校级研究中心。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印制服务地方“菜单”,为地方政府编制发展规划57项,承担第三方评估53项。资政报告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产学研项目总计200多项,累计科技到账经费1360余万元。三类以上科研项目47项、获省社科联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项课题”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二类以上论文36篇,1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出版学术专著9部。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长河浩荡,当以笃行。经济与管理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持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进一步挖掘需求、凝练特色、扩大面向、提升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经管学院新的贡献!(通讯员:朱金龙 审核:马颖)